媒体资讯
首页 >  资讯 >  媒体资讯

器物风物两相宜

发布时间:2023-12-03 浏览次数:0

人民日报|器物风物两相宜

“不可思议,在那战乱不断的年代,还留下这么精美的作品。”参观郑州聚瓷博物馆《北朝瓷鉴》展览,不少人都有这样感叹。

确实,《北朝瓷鉴》陈列展览馆藏的北朝尤其是相州窑陶瓷器物,从器型、制作工艺、施釉特点、装饰方法等不同角度,解析了北朝相州窑陶瓷的特点,通过这些文物价值、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兼具的展品,可以看到当时的科技文化发展水平,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及人们生活状态,令人耳目一新。

器形种类繁多

四系盖罐、酱釉长颈瓶、酱黄釉洗——走进展厅,展柜里琳琅满目各种器物,在文物灯的照射下散发着湿润宝光,静述着年代苍桑。

“请看这件青瓷六系盘口尊,盘口、直颈、丰肩、园鼓腹、平底;盘口下对称有两条小系,肩上四面有六条桥型系,呈两双两单状排列;通体施青釉,釉层肥厚润泽,开有细密的深色纹片,积釉处呈绿色;平底无釉露浅灰色胎。敦实厚重,釉层虽有开片却无剥落,保存十分完好。”该馆职员孙凯龙介绍说:相州窑瓷器主要烧造生活用瓷,器物非常丰富,所以影响深远。有日用瓷器:四系盖罐、四系罐、三系罐、双系罐、碗杯、高足盘、矮足盘等;有室内雅器:三足炉、博山炉、双耳盂、灯、烛台、唾壶砚枕棋盘、围棋子等;有日常生活明器:磨、碾碓、水桶、案凳、凭几、柜等。

据介绍,这里展示的就有:酱釉四系弦纹盘口瓶;酱釉长颈瓶;酱黄釉洗;酱釉罐;米黄釉碗;青釉四系莲瓣纹盖罐;青釉点彩净瓶;黑釉盘口唾壶;青瓷碗;黑釉瓷灯盏;酱釉瓷唾盂;黄釉高足瓷盘;青瓷六系盘口尊;白釉泛青长颈瓶;酱釉三系盘口瓶;米黄釉瓶。等等。

文物介绍展板介绍:白釉泛青长颈瓶,侈口,细长颈,鼓腹,浅圈足,底部微凹,颈肩相交处有一道弦纹。器饰白釉,白釉泛青,色彩鲜明。造形比例协调,线条优美,雅若翠竹,静若处子,蕴含着很深美学思想。

北朝 白釉泛青长颈瓶

釉色丰富多彩

“酱黄釉板沿洗是二级文物,请看它敞口,折沿外翻。通体施黄釉,局部泛青。体型较大,制作工艺熟练,简洁、拙朴。”随后,孙凯龙介绍道:

相州窑瓷器施釉技术成熟,这里展示的就有酱釉的四系弦纹盘口瓶;青釉的四系莲瓣纹盖罐;黑釉的四系弦纹盘口瓶等釉色。胎完成后,一般先入窑进行素烧,然后施釉。因此在相州窑址的发掘中发现很多的素烧瓷,这些素烧瓷即是尚未施釉再烧的半成品。其施釉方法为蘸釉方法,以手持器物底足部,将器物倒扣浸入釉浆中蘸釉,一般内部施满釉,器物外部施半釉,大半釉,足部皆露胎,内部多采用荡釉,兼用刷釉等技术。烧成后的瓷一般为青釉,釉色为青色透明的玻璃质,光泽鲜亮,釉面有细小的开片。一般釉厚处色浓,薄处色淡。有的青中带灰、青中带绿、青中带黄及青褐等。

“通体施青釉。造型饱满、规整。”孙凯龙指着件文物继续讲道:“请看这件青釉四系瓷罐:直口,帽形盖。鼓腹丰肩,颈肩部施四个鸟头形系。下腹中突出一道弦纹。下腹内收至平底。胎灰白细密,上体施青釉。造型端庄。这件青釉盘口瓷瓶:盘口外撇,细颈上施三道弦纹,肩颈结合处置两泥条形系。鼓腹上显露制作时留下弦纹,做工自然老道。”

北朝 黄釉板沿洗

装饰方法多样

在展览的第四单元,一件青釉贴塑仰莲纹四系尊特别显眼,细看:它直口微侈,颈肩部施四个桥形系,系边贴塑四朵团花。颈腹结合处刻画一圈装饰带。腹中突出一道弦纹,弦纹上均匀贴塑一周覆莲纹。下腹部至足部一周刻仰莲纹。胎灰白细密,通体施青釉。莲瓣均丰满肥硕,向外微卷。

“造型端庄,装饰富丽,是北朝青瓷中典型的器物,也体现北朝瓷器的装饰特点。” 孙凯龙说。

相州窑烧制的器物不仅釉面光亮,而且往往还有花卉纹饰。装饰方法有刻花、划花、印花和贴花等多种方法。器物的纹饰简单、质朴。由于深受北朝佛教文化的影响,相州窑瓷器中使用莲花瓣纹样仍是装饰的主流,有仰莲、覆莲,有的装饰在瓶的颈部,有的刻在盘子的内底。属于花卉类的还有卷草纹、花叶纹、宝相花纹等。另外,在相州窑瓷器的装饰题材中,也有不少几何纹,有阴刻或凸线纹,还有乳钉纹。

“这件青釉点彩净瓶,盘口。颈肩连为一体,过渡处两道弦纹与腹分开,过渡自然。青釉稍泛黄一施到底,薄而不露胎。口颈部点彩有画龙点睛之妙。整器做工精细,难得一见。”孙凯龙接着介绍说:

这件青釉四系莲瓣纹盖罐:罐直口,短颈,鼓腹,假圈足。肩部四等分贴塑四个泥条形系。腹部为浅浮雕覆莲瓣纹一周。底部不施釉。釉色古雅、沉稳,釉面均匀、滋润,胎质坚致、细腻。为了便于提携,古人便在罐上加系,而由于不同时代的审美不同,于是系的个数在每个朝代也不相同。南北朝时佛教盛行,莲瓣成为当时的装饰主题,与造型巧妙结合,既增加了美感,又发挥了装饰效果。

北朝 青釉贴塑仰莲纹四系尊

造型规整饱满

“相州窑瓷器是怎么成型的呢?”孙凯龙讲解说,相州窑瓷器大多使用轮制技术,器身附加部分如柄、流、系等采用模制或者手工制作。如碗、杯等器物则采用一次性拉坯成型的技术;四系罐采用轮制拉坯成型,其附属的系多用手工捏制,然后用瓷泥和釉料配成的浆水粘合在一起;高足盘等器物则采用盘和足分别拉坯成型,然后粘接的方法完成。相州窑瓷器的底一般为圆饼形实心,底部轮制痕迹明显,底部略内凹,外边沿旋削一圈。但在相州窑烧制的晚期开始出现圈足形底的器物,如碗、罐等,开创圈足器物的先河。总体上看器物造型规整、种类丰富,圆形器物较多,浑圆饱满,美观大方,具有较强的实用性,表现出相州窑工匠们较高的制作技术。

“这件酱釉盘口瓷执壶,就体现这种技术。” 孙凯龙说,黑褐色。短颈,撇口,平底。头肩部置一半环形耳,器身施满釉,颈腹部有三条弦纹。整器做工熟练,自然协调。黑釉盘口瓷执壶:盘口微侈,细颈,鼓腹,溜肩,肩上对称施两鸟头形系。龙形手柄置于一侧,从肩至盘口边沿部,龙首探入口内。通体施黑釉,釉色深沉、自然。整器比例协调,做工细致。

北朝 酱釉盘口瓷执壶

风物人情跃然

“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。”展览中,将一组陶俑代入《木兰辞》的意境,使花木兰这个女英雄的形象触手可及,北朝的尚武风尚便迎面而来。使今天的人们通过“陶上风物”可以领略到当时社会生活场景。

北朝 武士具甲陶俑

北朝 骆驼负重陶俑

牛拉车陶俑,公牛雄壮、健硕,背置披挂,牛气冲天,车辆结构合理、比例精当、组合优美,平实之中透出富贵之气。骆驼负重陶俑,昂首挺胸,呈嘶鸣状,整体俑既动感十足,又稳如泰山。武士具甲陶俑。土红色,骑士头戴兜鍪,身穿铠甲,腿裹甲裙;战马则周身披铠,唯露五官与尾、腿,鞍辔齐全,充满粗犷豪爽气息。从某种程度体现了战乱多发的年代人马一体、整装待发生活状态。陶工们以写实的技法,以高超的造型艺术,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风物、人物等。

与整装待发平民生活状态相对,“击缺唾壶”所展示的文物却揭示了生活景象:“击缺唾壶”故事的主人公是东晋时期大臣王敦(字处仲),酒后喜欢咏唱曹操的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。他一边唱,一边用如意击打唾壶,以致壶沿被敲得全是缺口。后世以“击缺唾壶”形容对文学作品的高度赞赏,也用以形容有志之士的愤慨之情。听故事,再看展柜中的几件北朝时期的唾壶,当当的击打声似从久远的历史深处传来,那时风物人情也在眼前跃然。